中藥優質優價:很難
- 分類:行業資訊
- 作者:萌萌
- 來源:賽博藍
- 發布時間:2020-08-11
- 訪問量:286
【概要描述】藥材好,藥才好。
合格的中藥,是從產地源頭種植出來的,不是靠企業生產車間生產出來的。
以上這兩句話,雖然表述形式不同,但意思相同。都是在實實在在地告訴我們:很多事情都是先有因后有果。尤其是在中藥質量方面,沒有合格的藥材原料,何來合格的中藥產品呢?
近些年來,關于如何提高中藥優質優價的議題,一直都是中醫藥行業比較突出的熱點。但是,熱點的東西往往既是行業的難點,好的愿望總是與殘酷的現實同在并產生碰撞。
在本文中,筆者將對目前中醫藥行業現實中存在關于中藥“優質優價”方面的問題做解讀,僅供參考。
難點一:“用途廣泛”與“屬性不同”,造成監管缺失
中藥材在產地源頭屬于農副產品,并且用途比較廣泛,藥品生產并非是它的唯一途徑。
譬如,有些藥材品種,可以作為家畜家禽的配方飼料,亦可以作為獸用藥原料使用。
有的藥材,既可以做化工膠類、食品添加劑、香精、色素提取原料,亦可以進入養生保健使用的藥浴、美容養顏以及花果茶原料渠道。
更多的藥材,由于有著醒腦、提神、殺菌、驅蟲等功效,在日常生活中,亦被精明的商家拿去用作了枕芯、抱枕、靠墊、家具等填充物料。
例如一個年銷量數萬噸級的決明子藥材品種,就是因為兼具清肝明目之功效,市場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用量都進入了“兒童沙灘玩具”這個消化渠道,而中藥實際使用方面甚至不占該品種的10%。
從這方面來講,如果中藥生產企業因此出現產品成分含量不夠,你就是溯源到產地源頭,藥農也不會買你的賬。因為人家賣的本就是用途廣泛的“農副產品”,至于你拿去作何使用,那是你的事情。
因此,在中醫藥行業我們經??吹竭@樣一種現象,就是一旦出現中成藥或中藥飲片質量不合格,總是看到生產企業被監管部門“吊打”,卻很少見到中藥材產地源頭種植端因此被罰或產生連帶責任。
而這種現象,之所以在產地源頭造成監管缺失或空白地帶,就是因為中藥材在種植生產初始階段與農副產品屬性不同所產生的結果。
難點二:中藥材在產地集貿市場交易無需對質量負責
正是由于中藥材在產地源頭擁有了農副產品屬性,所以銷售起來也非常方便、自由,是不受約束的。
隨著網絡信息的發達以及交通運輸的便捷,當前我們全國很多中藥材道地產區都搭建起了自己的交易平臺。
例如:
四川綿陽花園鎮麥冬產地有自己的麥冬市場;
重慶石柱縣黃水鎮有自己的黃連市場;
甘肅岷縣當歸產地有自己的“岷縣當歸城”;
貴州施秉太子參產地有自己的太子參市場;
安徽亳州白芍產地有自己的“十九里鎮藥材一條街”等等……
在這些中藥材產地集貿市場上,因產地、品種之分和淡旺季不同,上貨量從數十噸到數百噸不等,生意之火爆、交易量之巨由此可見一斑。
此外,集貿市場上所有交易的中藥材品種質量,商家在購買時都是靠最傳統、最原始的眼觀、手摸、鼻嗅等直觀性狀辨別作以取舍,買賣上均以現金交易為主,錢貨兩訖后也預示著連同對藥材質量的責任一并作了交割,至于什么相應成分含量夠不夠?農殘、重金屬超不超標?在這里是不存在任何承諾的。
無論你是專業市場經營商,還是生產企業采購方,只要打算在此采購,就表示你認可了這里的游戲規則。藥材質量把握上一半靠平時經驗積累,一半只能靠撞大運,貨物拉回專業市場或廠里之后,檢測合格了算你幸運,不合格只能自認倒霉。
因為,本來集貿市場銷售的藥材就是農副產品,出了問題,你再去拿中藥有效成分和源頭種植方面的質量責任說事,誰會負責呢?
難點三:“好貨”未必就能賣出“好價錢”
按照傳統認知觀念,在我們社會大眾心里,什么叫優質優價?就是質量越好的東西價位就能賣的越高,質量越差的東西價格就會賣的越低。
但是,在中藥材這個特殊商品上,往往事情恰恰有時相反,某些階段會出現質量很次、很差的藥材,由于時機不同,反而越能賣出天價。
而質量很好的藥材,因為出售時機不同,反而賣價越低,甚至價格有時會低到跌破農民種植的成本價。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呢?舉個例子,有些中藥材品種,在某年出現種植量減少,或風霜雨雪澇災旱災特殊天氣,造成這味藥材出現大幅度減產,市場又庫存量有限,那么,這個品種在需求方面僧多粥少之下,藥農惜售,市場商捂盤,這個時候,蘿卜快了不洗泥,再差的品質、規格,也會出現向上調價的現象。
在某些階段,中藥材行情、質量也有“反轉”之時,會出現藥材質量越好,價格越是便宜的現象,與我們行業提倡的優質優價方向大相徑庭。
譬如,某些年份,由于某些中藥材品種遇到種植面積擴張,出現豐收豐產,供大于求的濫市景象。這個時候,無論是產地藥農,還是市場商家,在面臨貨多滯銷、行情落價的情況下,便會把商品質量、規格不斷地朝上提升,進行仔細揀選清洗、篩灰去泥,對客戶提出的苛刻條件也愿意盡量滿足,以為貨物脫手變現謀求出路。
而正是由于在當前中藥材行情上,經常出現以上這兩種正、負兩極、甚至是南轅北轍的價格與質量“倒掛”現象,才使我們醫藥行業所提倡的中藥“優質優價”取向曲折不斷,并造成很大困惑。
難點四:究竟什么是優質中藥
按照當前行業學術界專家對優質中藥商品的解讀,那些種質種源純正、生長在道地產區、種植于GAP規范化基地、生產于正規廠家、并且外包裝上均附有產業鏈完整的“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詢,責任可追究”溯源碼的中藥飲片或中成藥產品,才應是我們社會大眾所追求的“最優質中藥產品”。
另外,也有行業專家指出,真正優質的中藥應該是“不向農田搶地,不與草蟲為敵,不懼山高林密,不負山青水綠”的生態農業種植才對,這種不加以人為干擾,還中藥材自然生長本來環境,不去噴施化肥農藥,不去刻意除蟲除草,一切按“原生態、仿野生”的模式種植出來的中藥材,才是最好的中藥原材料,才能生產出最好的中藥產品,才符合中藥優質優價的特征。
毫無疑問,以上兩種對優質中藥或中藥材的解讀都是正確的。但在當前的中藥材行業市場上,優質中藥的實際定位卻不是這樣的,甚至可以說是與此定位方向是矛盾的、相反的。
因為無論是GAP規范種植基地種植的,或原生態、仿野生自然生長的,這兩種種植模式,對農藥、化肥或植物生長調節劑使用方面,都是有所限制或禁用的。但如果缺失農藥、化學激素的促生長,相應藥材的產量及其商品規格等級方面肯定是上不去的。
譬如噴施膨大素的麥冬藥材畝產量可達300公斤上下,不噴施膨大素的麥冬畝產量僅達180公斤左右;栽種時芽苗使用壯根靈蘸根的白術畝產量可高達500—600公斤,不使用壯根靈芽苗蘸根的白術畝產量只能達到400公斤左右,差距相當明顯。而藥材畝產量的高低、規格等級的大小,又是直接與經濟效益掛鉤的。
作為中藥材或中藥飲片,受傳統認知觀念約束,當前行業市場上,乃至時下我們的中成藥生產廠家、中藥飲片企業對中藥產品優質優價的定位,依然多是以某些中藥材的大片、大條、統貨、小統、腳料等規格差異來決定中藥材價位的高低。
如此在現實中也就形成了一種矛盾與尷尬,無論是產地,還是市場上,使用那些農藥化肥植物生長調節劑種植促生長的藥材,不僅在產量上增加,而且由于收獲的藥材個體膨大,高規格“選裝”等級占比率多,就能賣出好價錢。
而那些靠規范種植的藥材,反而因為在種植期間沒有大劑量使用農藥或激素類肥料,產量、品相、規格上全都喪失了優勢,直接給種植戶造成經濟效益上的損失。
隨著2020版藥典(通則)出臺33項禁用農藥的不得檢出標準實施,今后那些具有高毒危害作用的農藥,在中藥材種植上是不會再使用了,但這不代表一些低毒高效的農藥和化肥激素也一起被禁用。
尤其是那些對中藥材種植上具有促生長的壯根靈、葉面肥、膨大劑等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由于不在2020版藥典通則(植物類)33項農殘“禁用”之列,今后依然會在產地源頭種植端被大劑量濫噴濫施,并直接影響到藥材內在品質,在未來市場競爭方面,亦會成為與那些中藥材GAP規范種植基地,不斷打“價格戰”的對手和一道很難逾越的障礙。
由此可見,當前中藥“優質優價”的市場環境還不夠成熟,中藥行業的改革之路仍然很漫長。
中藥優質優價:很難
【概要描述】藥材好,藥才好。
合格的中藥,是從產地源頭種植出來的,不是靠企業生產車間生產出來的。
以上這兩句話,雖然表述形式不同,但意思相同。都是在實實在在地告訴我們:很多事情都是先有因后有果。尤其是在中藥質量方面,沒有合格的藥材原料,何來合格的中藥產品呢?
近些年來,關于如何提高中藥優質優價的議題,一直都是中醫藥行業比較突出的熱點。但是,熱點的東西往往既是行業的難點,好的愿望總是與殘酷的現實同在并產生碰撞。
在本文中,筆者將對目前中醫藥行業現實中存在關于中藥“優質優價”方面的問題做解讀,僅供參考。
難點一:“用途廣泛”與“屬性不同”,造成監管缺失
中藥材在產地源頭屬于農副產品,并且用途比較廣泛,藥品生產并非是它的唯一途徑。
譬如,有些藥材品種,可以作為家畜家禽的配方飼料,亦可以作為獸用藥原料使用。
有的藥材,既可以做化工膠類、食品添加劑、香精、色素提取原料,亦可以進入養生保健使用的藥浴、美容養顏以及花果茶原料渠道。
更多的藥材,由于有著醒腦、提神、殺菌、驅蟲等功效,在日常生活中,亦被精明的商家拿去用作了枕芯、抱枕、靠墊、家具等填充物料。
例如一個年銷量數萬噸級的決明子藥材品種,就是因為兼具清肝明目之功效,市場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用量都進入了“兒童沙灘玩具”這個消化渠道,而中藥實際使用方面甚至不占該品種的10%。
從這方面來講,如果中藥生產企業因此出現產品成分含量不夠,你就是溯源到產地源頭,藥農也不會買你的賬。因為人家賣的本就是用途廣泛的“農副產品”,至于你拿去作何使用,那是你的事情。
因此,在中醫藥行業我們經??吹竭@樣一種現象,就是一旦出現中成藥或中藥飲片質量不合格,總是看到生產企業被監管部門“吊打”,卻很少見到中藥材產地源頭種植端因此被罰或產生連帶責任。
而這種現象,之所以在產地源頭造成監管缺失或空白地帶,就是因為中藥材在種植生產初始階段與農副產品屬性不同所產生的結果。
難點二:中藥材在產地集貿市場交易無需對質量負責
正是由于中藥材在產地源頭擁有了農副產品屬性,所以銷售起來也非常方便、自由,是不受約束的。
隨著網絡信息的發達以及交通運輸的便捷,當前我們全國很多中藥材道地產區都搭建起了自己的交易平臺。
例如:
四川綿陽花園鎮麥冬產地有自己的麥冬市場;
重慶石柱縣黃水鎮有自己的黃連市場;
甘肅岷縣當歸產地有自己的“岷縣當歸城”;
貴州施秉太子參產地有自己的太子參市場;
安徽亳州白芍產地有自己的“十九里鎮藥材一條街”等等……
在這些中藥材產地集貿市場上,因產地、品種之分和淡旺季不同,上貨量從數十噸到數百噸不等,生意之火爆、交易量之巨由此可見一斑。
此外,集貿市場上所有交易的中藥材品種質量,商家在購買時都是靠最傳統、最原始的眼觀、手摸、鼻嗅等直觀性狀辨別作以取舍,買賣上均以現金交易為主,錢貨兩訖后也預示著連同對藥材質量的責任一并作了交割,至于什么相應成分含量夠不夠?農殘、重金屬超不超標?在這里是不存在任何承諾的。
無論你是專業市場經營商,還是生產企業采購方,只要打算在此采購,就表示你認可了這里的游戲規則。藥材質量把握上一半靠平時經驗積累,一半只能靠撞大運,貨物拉回專業市場或廠里之后,檢測合格了算你幸運,不合格只能自認倒霉。
因為,本來集貿市場銷售的藥材就是農副產品,出了問題,你再去拿中藥有效成分和源頭種植方面的質量責任說事,誰會負責呢?
難點三:“好貨”未必就能賣出“好價錢”
按照傳統認知觀念,在我們社會大眾心里,什么叫優質優價?就是質量越好的東西價位就能賣的越高,質量越差的東西價格就會賣的越低。
但是,在中藥材這個特殊商品上,往往事情恰恰有時相反,某些階段會出現質量很次、很差的藥材,由于時機不同,反而越能賣出天價。
而質量很好的藥材,因為出售時機不同,反而賣價越低,甚至價格有時會低到跌破農民種植的成本價。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呢?舉個例子,有些中藥材品種,在某年出現種植量減少,或風霜雨雪澇災旱災特殊天氣,造成這味藥材出現大幅度減產,市場又庫存量有限,那么,這個品種在需求方面僧多粥少之下,藥農惜售,市場商捂盤,這個時候,蘿卜快了不洗泥,再差的品質、規格,也會出現向上調價的現象。
在某些階段,中藥材行情、質量也有“反轉”之時,會出現藥材質量越好,價格越是便宜的現象,與我們行業提倡的優質優價方向大相徑庭。
譬如,某些年份,由于某些中藥材品種遇到種植面積擴張,出現豐收豐產,供大于求的濫市景象。這個時候,無論是產地藥農,還是市場商家,在面臨貨多滯銷、行情落價的情況下,便會把商品質量、規格不斷地朝上提升,進行仔細揀選清洗、篩灰去泥,對客戶提出的苛刻條件也愿意盡量滿足,以為貨物脫手變現謀求出路。
而正是由于在當前中藥材行情上,經常出現以上這兩種正、負兩極、甚至是南轅北轍的價格與質量“倒掛”現象,才使我們醫藥行業所提倡的中藥“優質優價”取向曲折不斷,并造成很大困惑。
難點四:究竟什么是優質中藥
按照當前行業學術界專家對優質中藥商品的解讀,那些種質種源純正、生長在道地產區、種植于GAP規范化基地、生產于正規廠家、并且外包裝上均附有產業鏈完整的“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詢,責任可追究”溯源碼的中藥飲片或中成藥產品,才應是我們社會大眾所追求的“最優質中藥產品”。
另外,也有行業專家指出,真正優質的中藥應該是“不向農田搶地,不與草蟲為敵,不懼山高林密,不負山青水綠”的生態農業種植才對,這種不加以人為干擾,還中藥材自然生長本來環境,不去噴施化肥農藥,不去刻意除蟲除草,一切按“原生態、仿野生”的模式種植出來的中藥材,才是最好的中藥原材料,才能生產出最好的中藥產品,才符合中藥優質優價的特征。
毫無疑問,以上兩種對優質中藥或中藥材的解讀都是正確的。但在當前的中藥材行業市場上,優質中藥的實際定位卻不是這樣的,甚至可以說是與此定位方向是矛盾的、相反的。
因為無論是GAP規范種植基地種植的,或原生態、仿野生自然生長的,這兩種種植模式,對農藥、化肥或植物生長調節劑使用方面,都是有所限制或禁用的。但如果缺失農藥、化學激素的促生長,相應藥材的產量及其商品規格等級方面肯定是上不去的。
譬如噴施膨大素的麥冬藥材畝產量可達300公斤上下,不噴施膨大素的麥冬畝產量僅達180公斤左右;栽種時芽苗使用壯根靈蘸根的白術畝產量可高達500—600公斤,不使用壯根靈芽苗蘸根的白術畝產量只能達到400公斤左右,差距相當明顯。而藥材畝產量的高低、規格等級的大小,又是直接與經濟效益掛鉤的。
作為中藥材或中藥飲片,受傳統認知觀念約束,當前行業市場上,乃至時下我們的中成藥生產廠家、中藥飲片企業對中藥產品優質優價的定位,依然多是以某些中藥材的大片、大條、統貨、小統、腳料等規格差異來決定中藥材價位的高低。
如此在現實中也就形成了一種矛盾與尷尬,無論是產地,還是市場上,使用那些農藥化肥植物生長調節劑種植促生長的藥材,不僅在產量上增加,而且由于收獲的藥材個體膨大,高規格“選裝”等級占比率多,就能賣出好價錢。
而那些靠規范種植的藥材,反而因為在種植期間沒有大劑量使用農藥或激素類肥料,產量、品相、規格上全都喪失了優勢,直接給種植戶造成經濟效益上的損失。
隨著2020版藥典(通則)出臺33項禁用農藥的不得檢出標準實施,今后那些具有高毒危害作用的農藥,在中藥材種植上是不會再使用了,但這不代表一些低毒高效的農藥和化肥激素也一起被禁用。
尤其是那些對中藥材種植上具有促生長的壯根靈、葉面肥、膨大劑等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由于不在2020版藥典通則(植物類)33項農殘“禁用”之列,今后依然會在產地源頭種植端被大劑量濫噴濫施,并直接影響到藥材內在品質,在未來市場競爭方面,亦會成為與那些中藥材GAP規范種植基地,不斷打“價格戰”的對手和一道很難逾越的障礙。
由此可見,當前中藥“優質優價”的市場環境還不夠成熟,中藥行業的改革之路仍然很漫長。
- 分類:行業資訊
- 作者:萌萌
- 來源:賽博藍
- 發布時間:2020-08-11
- 訪問量:286
藥材好,藥才好。
合格的中藥,是從產地源頭種植出來的,不是靠企業生產車間生產出來的。
以上這兩句話,雖然表述形式不同,但意思相同。都是在實實在在地告訴我們:很多事情都是先有因后有果。尤其是在中藥質量方面,沒有合格的藥材原料,何來合格的中藥產品呢?
近些年來,關于如何提高中藥優質優價的議題,一直都是中醫藥行業比較突出的熱點。但是,熱點的東西往往既是行業的難點,好的愿望總是與殘酷的現實同在并產生碰撞。
在本文中,筆者將對目前中醫藥行業現實中存在關于中藥“優質優價”方面的問題做解讀,僅供參考。
難點一:“用途廣泛”與“屬性不同”,造成監管缺失
中藥材在產地源頭屬于農副產品,并且用途比較廣泛,藥品生產并非是它的唯一途徑。
譬如,有些藥材品種,可以作為家畜家禽的配方飼料,亦可以作為獸用藥原料使用。
有的藥材,既可以做化工膠類、食品添加劑、香精、色素提取原料,亦可以進入養生保健使用的藥浴、美容養顏以及花果茶原料渠道。
更多的藥材,由于有著醒腦、提神、殺菌、驅蟲等功效,在日常生活中,亦被精明的商家拿去用作了枕芯、抱枕、靠墊、家具等填充物料。
例如一個年銷量數萬噸級的決明子藥材品種,就是因為兼具清肝明目之功效,市場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用量都進入了“兒童沙灘玩具”這個消化渠道,而中藥實際使用方面甚至不占該品種的10%。
從這方面來講,如果中藥生產企業因此出現產品成分含量不夠,你就是溯源到產地源頭,藥農也不會買你的賬。因為人家賣的本就是用途廣泛的“農副產品”,至于你拿去作何使用,那是你的事情。
因此,在中醫藥行業我們經??吹竭@樣一種現象,就是一旦出現中成藥或中藥飲片質量不合格,總是看到生產企業被監管部門“吊打”,卻很少見到中藥材產地源頭種植端因此被罰或產生連帶責任。
而這種現象,之所以在產地源頭造成監管缺失或空白地帶,就是因為中藥材在種植生產初始階段與農副產品屬性不同所產生的結果。
難點二:中藥材在產地集貿市場交易無需對質量負責
正是由于中藥材在產地源頭擁有了農副產品屬性,所以銷售起來也非常方便、自由,是不受約束的。
隨著網絡信息的發達以及交通運輸的便捷,當前我們全國很多中藥材道地產區都搭建起了自己的交易平臺。
例如:
四川綿陽花園鎮麥冬產地有自己的麥冬市場;
重慶石柱縣黃水鎮有自己的黃連市場;
甘肅岷縣當歸產地有自己的“岷縣當歸城”;
貴州施秉太子參產地有自己的太子參市場;
安徽亳州白芍產地有自己的“十九里鎮藥材一條街”等等……
在這些中藥材產地集貿市場上,因產地、品種之分和淡旺季不同,上貨量從數十噸到數百噸不等,生意之火爆、交易量之巨由此可見一斑。
此外,集貿市場上所有交易的中藥材品種質量,商家在購買時都是靠最傳統、最原始的眼觀、手摸、鼻嗅等直觀性狀辨別作以取舍,買賣上均以現金交易為主,錢貨兩訖后也預示著連同對藥材質量的責任一并作了交割,至于什么相應成分含量夠不夠?農殘、重金屬超不超標?在這里是不存在任何承諾的。
無論你是專業市場經營商,還是生產企業采購方,只要打算在此采購,就表示你認可了這里的游戲規則。藥材質量把握上一半靠平時經驗積累,一半只能靠撞大運,貨物拉回專業市場或廠里之后,檢測合格了算你幸運,不合格只能自認倒霉。
因為,本來集貿市場銷售的藥材就是農副產品,出了問題,你再去拿中藥有效成分和源頭種植方面的質量責任說事,誰會負責呢?
難點三:“好貨”未必就能賣出“好價錢”
按照傳統認知觀念,在我們社會大眾心里,什么叫優質優價?就是質量越好的東西價位就能賣的越高,質量越差的東西價格就會賣的越低。
但是,在中藥材這個特殊商品上,往往事情恰恰有時相反,某些階段會出現質量很次、很差的藥材,由于時機不同,反而越能賣出天價。
而質量很好的藥材,因為出售時機不同,反而賣價越低,甚至價格有時會低到跌破農民種植的成本價。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呢?舉個例子,有些中藥材品種,在某年出現種植量減少,或風霜雨雪澇災旱災特殊天氣,造成這味藥材出現大幅度減產,市場又庫存量有限,那么,這個品種在需求方面僧多粥少之下,藥農惜售,市場商捂盤,這個時候,蘿卜快了不洗泥,再差的品質、規格,也會出現向上調價的現象。
在某些階段,中藥材行情、質量也有“反轉”之時,會出現藥材質量越好,價格越是便宜的現象,與我們行業提倡的優質優價方向大相徑庭。
譬如,某些年份,由于某些中藥材品種遇到種植面積擴張,出現豐收豐產,供大于求的濫市景象。這個時候,無論是產地藥農,還是市場商家,在面臨貨多滯銷、行情落價的情況下,便會把商品質量、規格不斷地朝上提升,進行仔細揀選清洗、篩灰去泥,對客戶提出的苛刻條件也愿意盡量滿足,以為貨物脫手變現謀求出路。
而正是由于在當前中藥材行情上,經常出現以上這兩種正、負兩極、甚至是南轅北轍的價格與質量“倒掛”現象,才使我們醫藥行業所提倡的中藥“優質優價”取向曲折不斷,并造成很大困惑。
難點四:究竟什么是優質中藥
按照當前行業學術界專家對優質中藥商品的解讀,那些種質種源純正、生長在道地產區、種植于GAP規范化基地、生產于正規廠家、并且外包裝上均附有產業鏈完整的“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詢,責任可追究”溯源碼的中藥飲片或中成藥產品,才應是我們社會大眾所追求的“最優質中藥產品”。
另外,也有行業專家指出,真正優質的中藥應該是“不向農田搶地,不與草蟲為敵,不懼山高林密,不負山青水綠”的生態農業種植才對,這種不加以人為干擾,還中藥材自然生長本來環境,不去噴施化肥農藥,不去刻意除蟲除草,一切按“原生態、仿野生”的模式種植出來的中藥材,才是最好的中藥原材料,才能生產出最好的中藥產品,才符合中藥優質優價的特征。
毫無疑問,以上兩種對優質中藥或中藥材的解讀都是正確的。但在當前的中藥材行業市場上,優質中藥的實際定位卻不是這樣的,甚至可以說是與此定位方向是矛盾的、相反的。
因為無論是GAP規范種植基地種植的,或原生態、仿野生自然生長的,這兩種種植模式,對農藥、化肥或植物生長調節劑使用方面,都是有所限制或禁用的。但如果缺失農藥、化學激素的促生長,相應藥材的產量及其商品規格等級方面肯定是上不去的。
譬如噴施膨大素的麥冬藥材畝產量可達300公斤上下,不噴施膨大素的麥冬畝產量僅達180公斤左右;栽種時芽苗使用壯根靈蘸根的白術畝產量可高達500—600公斤,不使用壯根靈芽苗蘸根的白術畝產量只能達到400公斤左右,差距相當明顯。而藥材畝產量的高低、規格等級的大小,又是直接與經濟效益掛鉤的。
作為中藥材或中藥飲片,受傳統認知觀念約束,當前行業市場上,乃至時下我們的中成藥生產廠家、中藥飲片企業對中藥產品優質優價的定位,依然多是以某些中藥材的大片、大條、統貨、小統、腳料等規格差異來決定中藥材價位的高低。
如此在現實中也就形成了一種矛盾與尷尬,無論是產地,還是市場上,使用那些農藥化肥植物生長調節劑種植促生長的藥材,不僅在產量上增加,而且由于收獲的藥材個體膨大,高規格“選裝”等級占比率多,就能賣出好價錢。
而那些靠規范種植的藥材,反而因為在種植期間沒有大劑量使用農藥或激素類肥料,產量、品相、規格上全都喪失了優勢,直接給種植戶造成經濟效益上的損失。
隨著2020版藥典(通則)出臺33項禁用農藥的不得檢出標準實施,今后那些具有高毒危害作用的農藥,在中藥材種植上是不會再使用了,但這不代表一些低毒高效的農藥和化肥激素也一起被禁用。
尤其是那些對中藥材種植上具有促生長的壯根靈、葉面肥、膨大劑等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由于不在2020版藥典通則(植物類)33項農殘“禁用”之列,今后依然會在產地源頭種植端被大劑量濫噴濫施,并直接影響到藥材內在品質,在未來市場競爭方面,亦會成為與那些中藥材GAP規范種植基地,不斷打“價格戰”的對手和一道很難逾越的障礙。
由此可見,當前中藥“優質優價”的市場環境還不夠成熟,中藥行業的改革之路仍然很漫長。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掃一掃,關注我們
版權所有?太康海恩藥業有限公司 豫ICP備17043143號-1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鄭州